中国海军能否真正与美国角逐远洋霸主?
从小型鱼雷艇到庞然大物般的航母,这段路程确实不易,中国海军几乎是一步一步“爬”出来的。从近海到远海,当下中国海军的进步毋庸置疑,福建舰的问世更像是一张展示成绩单。但如果说要走得更远,去争夺深蓝海域的霸权,短板仍然很多。远洋能力并非一次飞跃就能完成,它需要一个扎根与积累的漫长过程,看似触手可及,其实挑战重重。

今天,中国海军的体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,仅次于美国,不少核心装备都让世界侧目。然而,比起美国拥有的数百个海外基地以及覆盖全球的战略交通网络,中国目前依旧还算区域性的部署,称之为“黄水海军”或许有些过时,但离“远洋海军”的定义还是相距甚远。在这种军事生态里,美军凭借核动力航母、潜艇数量,以及超强的海上补给能力甚至可以把威胁摆到任何国家的家门口。而中国现阶段还没有核动力航母列装,海外军事基地建设缓慢也成为发展远洋能力的重要拖累。

回到过去,中国海军曾因1999年的“炸馆事件”迈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,真正开始了现代化的转型。从原本依靠简陋鱼雷艇保卫近海,到现在建造了多艘航母,并且拥有不少较为先进的补给舰。但是仅靠这些舰艇,要在战时维持远洋续航显然是不够的。比如,综合补给舰虽然性能已经不错,但它们的数量和生存能力远远不足以替代固定的海外基地。而要解决这一空白,中国必须进一步加快海外基地建设,但这又涉及到国际关系、成本投入等一系列复杂因素。

至于核潜艇,期待自然很多,095型攻击核潜艇和096型战略核潜艇被认为可能会陆续加入服役,但光有型号并不意味着绝对实力的提升,更需要时间来培养体系作战能力。这种规律可以从美军的发展路径中略窥一二。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,构建远洋海军不只是装备的问题,更是战略层面的全面提升,以及后勤网络的构造。正如美国那样,全球布局是其远洋实力的背后力量。
即使如此,中国迈向远洋的方向没有太大的悬念。国家经济基础提供了深厚的保证,从GDP总量到实际的钢铁产量,作为支撑战争的实物保障,中国并不缺乏底气。从这个层面看,只要短板逐步填补,远洋能力的形成不是无法达成的理想。也许十年后,两者的差距会显得更加微妙,有些今天看起来不可能的事,到那时候反而会变得可行。
短期内,中国军事战略是否把台湾问题列为首要目标,可能会决定海军发展的节奏。如果相关问题妥善解决,那么中国就会很自然地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远洋战略中。而这些可能带来的影响,无论是贸易扩展还是国际责任,都将推动中国进一步强化全球海洋力量。这些改变不会一蹴而就,但最终都将在时间的推动下逐一实现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