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来,施工队这种“抢时间”的坏习惯,简直就是在玩命。下面的人总是抱着“早做好准备能省点时间”的想法,上面说的是安全第一,下面的人却完全无视了这些规定,只是象征性地签了个名,并没有人真的去管他们是不是越界了。这种“惯性提前”并不是一件小事情,因为在2021年的京广线上,就曾经出现过一次,当时火车还没来得及拉住,就被人从铁轨上钻了出来。114公里每小时,看似不快,可一旦被人撞上,那就相当于被一辆疾驰而来的轿车给撞了一下,速度再慢也不能成为“挡箭牌”,这是一个致命的陷阱。

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,我们对轨道交通的安保工作,依然处于“人工盯防”的初级状态。这辆CR300AF是一辆国产的新型列车,虽然自动化程度很高,但并没有自动识别行人的功能,所以在遇到紧急情况时,并不能及时刹车。相反,日本的新线路上,工作人员都带着 GPS装置,只要进入危险区,就会有警报,而且还会主动放慢速度。事实上,我们也尝试过用北斗信标器来测试安全,但都没有实施,就连南昆高铁这样的关键站点,都是用手电筒和人工检查,就好像有一扇安全的大门,却让人去看门一样,这能行么?

国家铁路部门去年下发了一份文件,要求铁路部门实行信息化,但各地的工作进展缓慢,许多车站还在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。这不是倒霉,而是管理松懈,技术落后,意识淡薄。11条人命的背后,隐藏着无数被忽略的危险,被简化的程序,被草率的执行。我大胆猜测,接下来的问责,很可能是针对少数直接负责的人,但若不改变“重进度而轻安全”的基本逻辑,不去推行智能保护,同样的惨剧还是会再次上演。毕竟,依靠人类的智慧,总比依靠技术来保护自己要好得多。
这一事件也为各行各业敲响了警钟,安全绝不是“点到为止”,任何一次微小的违反,都有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。11条生命的死亡,实在是太惨重了,我们无法承受更多的生命。你认为经过这件事以后,智慧保护体系是否会全面展开?基层干部“抢时间”的坏习惯能否完全消除?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