段永平罕见发声:如果早在五年前,他就能了解英伟达的运作方式,愿意用茅台来交换
段永平,这位“退休”超过20年的著名投资者,最近罕见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。在《方略》访谈栏目(2025/10·16)上,就“雪球”创始人方三文就投资理念、企业运营、个人成长等问题,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。

段永平自爆最难熬的时候
段永平在接受采访时披露,他现在只持有贵州茅台一家,而茅台是他为数不多的投资对象。。当被问及“若茅台市盈率达到50倍是否会卖出”时,他表示投资决策的根本依据是企业未来现金流,而非单一市盈率指标。
他承认,在一些极端的情形下,比如原本就不便宜的股票,再翻几番,他就会考虑抛售。他还以个人的经验表示,“事实上,茅台在2600、2700的时候,我就有过抛售的念头,那时候我还觉得比较贵。”
真正阻止他行动的,并非是对公司的判断,而是机会成本的权衡。“我当时最犹豫的是,我们的仓位太大了,卖了之后我买什么?”他解释道,自己是一个“满仓主义者”,无法接受持有大量现金,因为现金利息低,而盲目转换投资标的很可能导致更大亏损。“那还不如拿着茅台,(因为)知道它早晚会回来。”
即便茅台股价曾经腰斩,段永平也表现得十分从容,他表示“一个股票要是扛不住掉50%,就不应该买入。”基于对茅台内在价值的深度认同,他在回调期间不仅继续持有,更在有余钱时持续加仓。
这一点,充分说明了他的投资理念:投资的实质,就是基于对公司的深刻了解,进行对比和选择。真正的危险,不是股票价格的暂时性回落,而是你根本不懂的东西。
段永平:如果5年前看懂英伟达,肯用茅台来交换
在被问及“如果出现可以无缝切换、且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优于茅台的标的,是否会考虑换仓”时,他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当然会。”
他进一步指出,投资本身是包含卖出选项的,而不少人对价值投资存在一个严重误解——将“长期持有”等同于“永远不卖”。
段永平认为,“长期持有”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投资理念,更多的是一种追求时尚的心态。他认为,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,确实是建立在长期持有的基础之上的,但在持有过程中,必须对其进行持续的评估和比较。
他打了一个比方,早在五年之前,他就看准了英伟达的前景,说什么也不会卖掉英伟达,而是用茅台来交易。
不过,他也特别提醒,这一切的前提是“你真的看懂了”。如果对另一个标的并不理解,那么所谓的“换仓”也就无从谈起,因为不在能力范围内的事“那就跟你没关系”。
换言之,段永平所坚持的,是在能力圈内做出理性比较与选择——投资不是一味地“买了就永远不卖”,而是要在识别出明显更优选项时,具备调整持仓的勇气与清醒。
段永平:最终的投资问题,只有一句话
段永平认同用“买股票就是买公司”这句话来概括自己的投资理念,但他随即强调,真正关键的在于后半句——“要看懂公司”,而他认为这非常困难。这也正是他常说的“投资很简单,但不容易”的根源所在。
“简单”在于原则清晰——必须回归公司本质,理解其商业模式,并判断未来现金流;而“不容易”则难在实践中的巨大挑战——绝大多数公司其实很难被真正看懂。
段永平进一步指出,即便只是理解“买股票就是买公司”这句理念本身,也极其困难,做到更是难上加难。在他看来,真的“懂”会深刻影响投资行为——一个真正懂了的人,不会因市场短期波动而动摇。
不过,他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:不懂,并不等于不赚钱。他比喻道,闭着眼睛买一只股票,100个人里可能也有50个人赚钱,但这更多是概率和运气使然,这种成功难以复制。
他还给出了一个投资建议,即买入标普500指数,长期来看大概率能够赚钱。他补充道,“但这并不代表你就懂了,可你真的这样做了,其实也表示你是懂了。”
诺基亚错过了什么?段永平:重业务,轻用户
段永平还是步步高的创始人,他的公司也是从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过渡的直接参与者。
提到被看作“智能雏形”的摩托罗拉6188和诺基亚E71,段永平对诺基亚的E71进行了无情的抨击。他记得自己刚拿到这款手机的时候,还挺激动的,但因为界面变化太大,逻辑太乱,就连他这个工程师都很难操作。在这篇文章中,他说诺基亚的没落是意料之中的,并且直言不讳地说,“企业文化一定已经腐朽了。”
方三文则是从另外一种视角来解读,他说,这些公司至少已经在潮流上做了努力。段永平认为,产品的发展趋势很明显,但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是最重要的。他一针见血地指出,诺基亚的“症结”是“过于专注于市场份额、过于关注业务而忽视了用户”,以及没能抓住变革的契机。
他举例说,谷歌曾经试图与诺基亚建立伙伴关系,但是诺基亚却因为坚持自己的系统而错过了机会,并“以保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。”
方三文再次提及诺基亚的经营理念,但其经营理念仍然值得称道,段永平当即予以“反驳”:经营不能补偿战略和文化上的根本性失误。他认为,即使经营得再好,如果离开了企业的战略导向和客户导向的文化基础,也是无济于事的。
这也给投资者们敲了一记警钟:要了解一家企业,不能只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出发,还要透过表面去观察它的内部文化和战略决心。
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人呢?段永平:关键在于选择
在被问到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是“培养”还是“选择”的时候,段永平坚定地说:“我自己选的。”
他承认,在步步高系统里,大部分都是像他这样的“普通人”,而他们的成长,则是在合作过程中「缓慢地学习、累积」。而这些,都是建立在价值观的基础上的。
“价值观不同,就不能这么做。”他强调,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,那这个组织就会出问题。事实上,很多员工之所以能够携手几十年乃至退休,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共同价值观念,从而形成了强烈的组织凝聚力。
他还说,“要找到合适的人是要花时间的。”他把这个组织里的人分成了“同行中人”和“同道中人”。对“同道中人”的深刻认识;“同行中人”可能在一开始还不能完全明白这个概念,但他们会相信和遵循“你要我这么做,我就这么做”的文化指导。虽然有时候会出现一些“娄子”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也会慢慢变成一个值得信任的人。
他尤其以多年的合作伙伴为例,并指出,让两家公司长久保持联系的,就是彼此间强大的文化认同。
从这一点上,段永平也能看出,他一直以来,都是以价值观和文化为基础,来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,或者说,他所做的一切,都是建立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上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