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知乎上发现了一条很久以前的帖子:“真的有女孩给我送货?”
从标题上,所有人都能感觉到,这是一种“敌意和质疑”。
一位名为“陈二喜”的中年女性,讲述了她的几次送货经历。
她骑自行车的技术,可没有男生那么好,这一路上,也是摔倒了不少。而且还要上楼梯,真是急死人了。
但她也意识到,女性外卖员更容易获得顾客和小区保安的同情心,与人相处起来也会更加顺畅。
到了最后,他也就习惯了。

明知道外卖员的工作很辛苦,为什么还要去做?这里面的道理,我们要清楚,不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第一,许多家庭的收入正在下降,男人们有些承受不起。
早些年,有些家庭,都是男的出去挣钱,女的留在家里看孩子,照顾老人。然后就是打牌、跳舞什么的。日子过得很悠闲。
而如今,男性却很容易失去工作,被解雇,被削减工资。对于家里的经济状况,他有着清晰的危机感。
有些家庭还有抵押贷款,丈夫丢了工作,这可不是开玩笑的。到了月底,债主们纷纷找上门来,家里也是捉襟见肘。
所以女性必须参与到挣钱的行列中来。挣不了多少钱,也能养活一家人。
第二,送餐的时间比较自由,也比较适合扮演“母亲角色”;
尽管要花很长的时间,但是比较自由。
万一有什么事情,就开个家长会,什么时候工作都可以暂停一下。
要是过两天再去接,那就没问题了。
如果她不是为了赚钱而努力工作,那她就有足够的时间。
在厂里工作的女人,连上个厕所都要好几分钟。想要照顾家人,那是不可能的。
第三,以妇女为主的小型手工工场,正在逐渐萎缩。
就我所在的县城而言,大多数的社区,都会有一些小作坊,女工是按照计件计酬的。所以他们可以在工作的同时,照顾自己的孩子,做饭。
不过这些年,已经很少出现这种情况了。因为小作坊的原料都是由大工厂提供的,再经过加工的。大厂本身也不好过,有些边缘的经济圈,已经缩小。
妇女不得不另谋出路。
第四,很多妇女失去了工作,她们需要一段时间来获得自己的收入。
有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妇女,同样也面临着失业问题。他们需要找一份工作,来适应新的生活。
有些失业很久的女人,为了生存,不得不出去打工。
第五,外卖产业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,能够吸引更多的女性工作人员。
在经济学中,存在着“口红效应”,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经济现象,因为经济不景气,口红就会热销。
越是在不景气的时候,廉价的商品就越是受欢迎。相比之下,外卖就便宜多了,能解决很多人一天三顿的问题。
外卖这一行,本来就是要用人的,女性顺水推舟,无可厚非。
从事实上讲,女性送餐,既有无助的一面,也有积极的一面。我们不能一有机会,就对女性进行分类。


女性外卖小哥的增多,也给了很多家庭,带来了积极的启发。
前些年,许多人都在议论,大学生之所以没有找到工作,就是因为他们不肯把孔乙己那件长袍给脱了。
如果到了今天,我们可以说,许多女性之所以无法找到工作,就是因为她们无法放下优雅的礼服。
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。我们也不必故作高雅,拿出自己的本色就行了。
万一哪一天,你闺女失业了,你能不能让她去送货?
如果家长认为送餐太丢脸,而女儿又要瞒着家长,自己跑出去送餐,那心里一定会很难过;有了父母的支持,她就放心了,在风雨中,她更有信心。
假如有一天,你老婆要做外卖,你会怎么想?
在某种程度上,男女角色可以互换。
例如,如果丈夫今天早点下班,他可以回家接小孩,然后在家里做晚饭。让外卖小哥回家,吃上热腾腾的一顿饭。
千万要牢记:家庭和睦,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格言,还要身体力行。
经济继续下滑,生存压力不断增加。我们没有钻石,有的只是双手。若能将一切劳动视为神圣,并加以支持与尊敬,则家庭必然会变得更美好。
这也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一些启发。不管是什么职业,都可以给女人安排工作,至少不能歧视女人。
在招聘过程中,如果没有特殊情况,最好不要添加“只限男性”这四个字。
我们对工作的要求,都写得清清楚楚,认为合适的女性,自己去挑选,这不但是一种勇敢,更是一种大爱。


正如卢梭所说,“在我看来,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,我们都可以把他们分成两种类型,一种是会思考的,另一种是不会思考的,它们之间的不同,几乎都是由于教育造成的。”
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男女平等,凭什么我们长大了就不一样了?你是不是不喜欢女人做一些事情?
而那些在风雨中挣扎的女子,却成了一家人的骄傲,成了子女眼中的偶像,成了丈夫心中的掌上明珠。
能想办法赚钱的女人,果然厉害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