酒企三季报要爆雷,这一点,所有人都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。却不想……,雷能爆得这么响,这么的……不留情面。
十月三十日,A股所有的白酒企业都写完了报告。翻了翻,简直是惨不忍睹。洋河酒业一季度出现了亏损,口子窖的盈利下滑了92%,古井贡的业绩也出现了大幅下滑。

而在这一波操作中,最令人震惊,最让一群基金经理夜不能寐的,就是号称“稳健”,号称“白酒老二”的五粮液。
这个季度的财报,震惊了所有人!

一脚踹回2018年的惊天大雷
我们直接上数据。

五粮液第三季度的收入只有81.74亿,较上年同期下降了52.66%。这意味着什么?这也就意味着,五粮液的营收,在一夜之间倒退到了2018。这是公司二十年来,最大的一次下跌。
光是盈利就已经如此,那盈利就更惨了。
今年第三季度,公司的利润只有20.19亿,与去年相比大幅下降了65.62%。净利润从一年前的38.2%跌到了24.7%,几乎是10年来的一个季度中的最低点。
第三年,营运现金流量再次出现负值,至-8.76亿元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:这三个多月的时间,公司不但没有盈利,反而还要赔钱。这就意味着,经销商们已经完全放弃了对资金的渴望。
这个消息,让整个市场都惊呆了。广发证券早就警告过五粮液的业绩不会太好,但也没想到会差到这个地步。很多大股东都在哀叹:“我就知道白酒不行,可谁也没想到,五粮液的态度会变得如此之快。”
昔日的白马,如今却成为了A股“显眼包”。

内忧外患之下的一场大风暴
这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。五粮液股价的暴跌,是行业内积压已久的矛盾集中在一起的结果。内外夹击之下,这是一次完美的风暴。
渠道积压,饮鸩止渴,才是五粮液暴雷的最直接最核心的根源。
五粮液在过去数年里,为保持财务“靓丽增长”,一直都在进行着一场惊险的博弈:将“五泽”和“五浚”等旗下的平台公司,进行了一场疯狂的囤积。
这个骚操作的原理是:厂商向平台公司出售葡萄酒,收入也会被计算进去,这样财务报表才会更好看。行情好,人人都高兴。但是,如果市场降温,那就纯粹是饮鸩止渴了。
而这一年,渠道中的葡萄酒已经堆得老高了,库存深度超过了正常水平5到6个月。眼看着自己的库存没能售出,那经销商心中的苦涩简直比黄莲还要苦涩。而且他们还在不断的抛售股票,想要收回成本。其主要产品——“普五”在批发价格上不断下跌,出现“价格倒挂”的可怕局面。
一瓶就亏一瓶!
分销商完全停止了游戏。
因此,在第三季度,五粮液被迫紧急刹车,积极削减存货。这就像是在给自己做手术一样,鲜血淋漓。
五粮液在产品战略上也有一道硬伤。
五粮液一直以来都将“普五”作为其主要产品,其收入占比超过60%。
而“大单品”的战略,正是低端市场的弱点。如果五粮液在1000元价位区间被攻破,那就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了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泸州老窖在“国窖”之上,“特曲”在中间,“头曲”在下,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规避。
同时,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,很多酒企已经开始主动停止供应。
而五粮液,则是一直在囤积,一直到第三季度才意识到这一点,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机会。如此迟缓的经营方式,让它在面对危机时,显得尤为狼狈。
如果说,内部出了问题,是导火线。
“禁酒令”的实施,让公务饮酒这一重要环节,彻底清零。在高档商用酒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,政府对酒类的管制,直接切断了高档酒的主要消费来源。
与此同时,从长远来看,白酒并不受到年轻人的青睐,高度白酒市场的总体萎缩早已成为一种趋势。
这是一个长远的、致命的威胁。
喜欢喝酒的“老登”,年纪都大了,但年轻一辈,却是一点兴趣都没有。
对90后、00后而言,辛辣的口感,漫长的饮酒时间,以及“酒桌文化”的油腻,给他们带来了身心上的不舒服。他们更喜欢喝一杯奶茶,一只盲盒,而不是一杯有情有义的白酒。他们不只是讨厌酒,更讨厌这种“爹味文化”,因为这是一种以权压人的方式。
在新一代消费人群中,以“霸王茶”为代表的新一代消费产品正快速兴起。在青年群体中,人们的支出习惯出现了空前的变化。
而传统的酿酒企业,还沉浸在商业社交和高端社交中,难道他们还认为,上一代的社交基因,还能延续到今天?
这一代一代的消费群体,已经开始动摇这个产业的根本。
这其中,有一个更隐秘,也更残忍的理由,那就是每个人的钱包都在缩水。
楼市熄火,无数的项目,无数的合同,无数的答谢宴会,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。公司削减成本,提高收入,商业宴会的经费被削减一次又一次…
当每个人的钱包都空空如也时,那些不必要的,炫耀性质的支出,首先会被削减。
简单地说,白酒消费的蓬勃发展,实质上是一种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而产生的产物。
随着经济增长的浪潮消退,裸体游泳的人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。


正视它,不要梦想
五粮液的业绩滑坡既是一个惨痛的教训,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价值回归。
这给市场带来了一个严峻的现实:曾经依靠渠道积压库存,依靠商业和政府支出实现“躺赢”的黄金年代,的确已经过去。
五粮液在业绩不佳的情况下,为了稳定投资者的情绪,决定进行一次逾百亿元的中期股息。
但所有股东都知道,他们可以拿出一大笔钱,来换取股票的短暂稳定,但绝对不能让他们损失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声誉。
如果不能稳住价格,那他们在高端市场的地位,也就无法站稳脚跟了。
“五粮液”的定位是否能够保持下去,是它最关键的命脉。
经济瞬息万变,如果在这个时候失去了品牌,对他们来说,绝对是致命的打击。
在这个寒冬的产业里,只有“真本事”才是“铁饭碗”。
对于五粮液以及其背后的白酒行业来说,目前讨论的已经不是什么时候能恢复元气,而是怎样生存,怎样重建渠道之间的信任,怎样才能真正了解新一代的消费者。
也许,这只是一个开始。
那些还沉溺于昔日荣光中的白酒企业,若不能及时醒悟,下一步,恐怕就是你自己了.

一脚踹回2018年的惊天大雷
我们直接上数据。

五粮液第三季度的收入只有81.74亿,较上年同期下降了52.66%。这意味着什么?这也就意味着,五粮液的营收,在一夜之间倒退到了2018。这是公司二十年来,最大的一次下跌。
光是盈利就已经如此,那盈利就更惨了。
今年第三季度,公司的利润只有20.19亿,与去年相比大幅下降了65.62%。净利润从一年前的38.2%跌到了24.7%,几乎是10年来的一个季度中的最低点。
第三年,营运现金流量再次出现负值,至-8.76亿元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:这三个多月的时间,公司不但没有盈利,反而还要赔钱。这就意味着,经销商们已经完全放弃了对资金的渴望。
这个消息,让整个市场都惊呆了。广发证券早就警告过五粮液的业绩不会太好,但也没想到会差到这个地步。很多大股东都在哀叹:“我就知道白酒不行,可谁也没想到,五粮液的态度会变得如此之快。”
昔日的白马,如今却成为了A股“显眼包”。

内忧外患之下的一场大风暴
这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。五粮液股价的暴跌,是行业内积压已久的矛盾集中在一起的结果。内外夹击之下,这是一次完美的风暴。
渠道积压,饮鸩止渴,才是五粮液暴雷的最直接最核心的根源。
五粮液在过去数年里,为保持财务“靓丽增长”,一直都在进行着一场惊险的博弈:将“五泽”和“五浚”等旗下的平台公司,进行了一场疯狂的囤积。
这个骚操作的原理是:厂商向平台公司出售葡萄酒,收入也会被计算进去,这样财务报表才会更好看。行情好,人人都高兴。但是,如果市场降温,那就纯粹是饮鸩止渴了。
而这一年,渠道中的葡萄酒已经堆得老高了,库存深度超过了正常水平5到6个月。眼看着自己的库存没能售出,那经销商心中的苦涩简直比黄莲还要苦涩。而且他们还在不断的抛售股票,想要收回成本。其主要产品——“普五”在批发价格上不断下跌,出现“价格倒挂”的可怕局面。
一瓶就亏一瓶!
分销商完全停止了游戏。
因此,在第三季度,五粮液被迫紧急刹车,积极削减存货。这就像是在给自己做手术一样,鲜血淋漓。
五粮液在产品战略上也有一道硬伤。
五粮液一直以来都将“普五”作为其主要产品,其收入占比超过60%。
而“大单品”的战略,正是低端市场的弱点。如果五粮液在1000元价位区间被攻破,那就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了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泸州老窖在“国窖”之上,“特曲”在中间,“头曲”在下,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规避。
同时,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,很多酒企已经开始主动停止供应。
而五粮液,则是一直在囤积,一直到第三季度才意识到这一点,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机会。如此迟缓的经营方式,让它在面对危机时,显得尤为狼狈。
如果说,内部出了问题,是导火线。
“禁酒令”的实施,让公务饮酒这一重要环节,彻底清零。在高档商用酒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,政府对酒类的管制,直接切断了高档酒的主要消费来源。
与此同时,从长远来看,白酒并不受到年轻人的青睐,高度白酒市场的总体萎缩早已成为一种趋势。
这是一个长远的、致命的威胁。
喜欢喝酒的“老登”,年纪都大了,但年轻一辈,却是一点兴趣都没有。
对90后、00后而言,辛辣的口感,漫长的饮酒时间,以及“酒桌文化”的油腻,给他们带来了身心上的不舒服。他们更喜欢喝一杯奶茶,一只盲盒,而不是一杯有情有义的白酒。他们不只是讨厌酒,更讨厌这种“爹味文化”,因为这是一种以权压人的方式。
在新一代消费人群中,以“霸王茶”为代表的新一代消费产品正快速兴起。在青年群体中,人们的支出习惯出现了空前的变化。
而传统的酿酒企业,还沉浸在商业社交和高端社交中,难道他们还认为,上一代的社交基因,还能延续到今天?
这一代一代的消费群体,已经开始动摇这个产业的根本。
这其中,有一个更隐秘,也更残忍的理由,那就是每个人的钱包都在缩水。
楼市熄火,无数的项目,无数的合同,无数的答谢宴会,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。公司削减成本,提高收入,商业宴会的经费被削减一次又一次…
当每个人的钱包都空空如也时,那些不必要的,炫耀性质的支出,首先会被削减。
简单地说,白酒消费的蓬勃发展,实质上是一种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而产生的产物。
随着经济增长的浪潮消退,裸体游泳的人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。


正视它,不要梦想
五粮液的业绩滑坡既是一个惨痛的教训,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价值回归。
这给市场带来了一个严峻的现实:曾经依靠渠道积压库存,依靠商业和政府支出实现“躺赢”的黄金年代,的确已经过去。
五粮液在业绩不佳的情况下,为了稳定投资者的情绪,决定进行一次逾百亿元的中期股息。
但所有股东都知道,他们可以拿出一大笔钱,来换取股票的短暂稳定,但绝对不能让他们损失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声誉。
如果不能稳住价格,那他们在高端市场的地位,也就无法站稳脚跟了。
“五粮液”的定位是否能够保持下去,是它最关键的命脉。
经济瞬息万变,如果在这个时候失去了品牌,对他们来说,绝对是致命的打击。
在这个寒冬的产业里,只有“真本事”才是“铁饭碗”。
对于五粮液以及其背后的白酒行业来说,目前讨论的已经不是什么时候能恢复元气,而是怎样生存,怎样重建渠道之间的信任,怎样才能真正了解新一代的消费者。
也许,这只是一个开始。
那些还沉溺于昔日荣光中的白酒企业,若不能及时醒悟,下一步,恐怕就是你自己了.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