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令中国平安损失九成的“环京一哥”,面临破产清算
华夏幸福,这个“环京一哥”,因为一项417万元的建筑项目,进入了一个新的审判阶段,经过四年“庭外”的债务调整,这个已经陷入负债困境的老房企,终于要进入一个新的审判阶段了。
千亿房企被申请重整
华夏幸福于11月16号发布了一份由廊坊中级法院发出的《河北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通知书》和由债务人隆诚建设向其发出的《告知函》。
据有关文件称,申请人以华夏幸福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,明显不具备清偿能力,但仍有可被执行的可能,于是向廊坊中级法院提出了破产清算的申请,并提出了提前破产的申请。
据了解,龙成建筑承包了华夏幸福的各项市政项目。经过验收,结算,分期支付,华夏幸福拖欠被申请人的工程款项共计417.1600元,其中包括:经过多次的催促,该款项迟迟不能支付,于是,债权人将其诉至法院。
华夏幸福的董事会表示,公司将积极按照法律规定,积极地与法庭合作。不管将来会不会进行破产重组,公司都会主动做好公司的运营和管理工作,尽快拿出一份重组方案。
华夏幸福于11月17号发布消息,廊坊中级人民法院已在华夏幸福破产程序中设立了破产管理人,并将其作为破产程序的执行董事。
华夏幸福是第一个陷入危机的房地产开发商,他们在“不逃废债”的情况下,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债务重整计划,打算通过“出售、出售、拍卖、拍卖、抵押、抵押”等六种形式,来偿还2192亿元的负债。
截止到2025年十月,《债务重组计划》中华夏幸福已签订合同进行重整的总投资达1926.69亿人民币;该公司已累积逾期还款总额达245.69亿元。
分析师认为,如何使企业的重组增值与企业的运营改革紧密相关。华夏幸福更注重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,资产的完整性和行业地位等,而这一点仍然是华夏幸福的主要考量因素。
前三季度净亏损98亿
华夏幸福在十月三十日发布了第三季度报告,其实现了38.8亿人民币的营收,较上年同期减少了72.1%;公司的盈利将继续拉大,而上年同期的亏损则是22.4亿美元。扣除后的亏损继续拉大,而上年同期的亏损为76.8亿。净营运资金流动为负37.24百万,较上年同期减少91.5%。
在这三个月里,公司的运营收益达到9.79亿,较上年同期减少了87.8%;该公司的盈利为30.01亿美元,较上年同期减少215.1%。扣除后的利润继续拉大,而上年同期的亏损则是13.7亿。
在营运上,公司公布了2025年年7-9月份的业绩报告,其在三季度的整体销售收入为10.04亿,较上年同期减少55.34%;以股票为基础的销售总额为9.320亿,较上年同期减少54.56%。从商业角度来看,工业区的营业收入为0.58亿,较上年同期减少89.68%;其中,地产合同销售二点五十亿人民币,较上年同期减少百分之六十二点九;而其它方面(如房地产和旅馆)的销售则是6.96亿人民币,较上年同期减少了31.96%。
根据华夏幸福最新披露的资料显示,到2025年底,该公司的杠杆比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九十六点四,比去年年底上升了百分之二点六个百分点。
中国安全提速跑路
说到华夏幸福,平安和华夏幸福之间的合作,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。
平安资产管理公司于今年七月以137.7亿的高价收购了华夏幸福19.7%的股权,并由此而成了该公司的二大股东。
平安资产管理公司在今年一月三十一日,以42.03亿的代价,收购了华夏幸福1.71亿股股票。在这两笔交易之后,华夏幸福和它的共同控制人——平安资产管理公司拥有7.58亿股股份,即25.25%的股份。
除了入股之外,公司还以债务的方式介入华夏幸福的主要经营领域,比如在2020年,公司成立了《平安退休——九通基金会》,共筹集了一百亿元,并与华夏幸福进行了深入的合作,在 PPP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。
华夏幸福的大股东——华夏控股,在今年九月,由于股权的拍卖,华夏幸福的股份减少,“被动”的变成了最大的股东。
但华夏幸福的经营情况越来越差,这也给他们带来了巨额的损失。中国平安预计将在2024年底前为华夏幸福提供540亿人民币的损失,其中已经进行了432亿的资产减值准备,剩下的108亿人民币的损失。
而在七年的持股之后,平安集团的王葳也“翻脸”,他们投票否决了华夏幸福的半年度报告,理由是“贷款的处置不当”。
另外,华夏幸福在八月八日发布的消息中表示,它和它的一致人——平安资产管理公司,将于今年九月一日至十一月三十日期间,将持有的股票总数不超过1.1741161亿股,也就是不多于3%。华夏幸福在十月二十三日发布的消息中表示,自十月二十日到2025年十月二十一日,平安保险集团和它的一个共同的股东——平安保险集团,已经在十月二十日到二十一日之间,把公司的股票从百分之二二给卖掉了。
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华夏幸福和平安的婚姻或许要走到尽头了,这个“房产+金融业”的资金组合或许会以一个令人沮丧的结局而告终。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:平安在华夏幸福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,但最终却没有赚到一分钱。
部分内容参考自:第一财经、每日经济新闻等

